作者:老余捞鱼
原创不易,转载请标明出处及原作者。

写在前面的话:和大家分享一个量化团队经常会用的PyPortfolioOpt库,他们会用这个库结合AI量化技术,用来跑机构级最优组合。接下来我让我用几分钟,让你轻松掌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,学会风险调优。
一、为什么要做股票组合优化?
传统炒股就闭眼扔飞镖,而量化股票投资组合就是给飞镖装瞄准器。
举个例子:2023年美股”科技七巨头”平均涨105%,但如果你全仓英伟达,今年1月回调时你可能哭晕在厕所——这就是不懂风险分散的代价。

买股票不只是凭感觉,还要看“回报/风险”比。

而股票投资组合有很多种策略,今天我们重点讲一讲基于Python的PyPortfolioOpt库的AI量化智能优化模式。
二、实战解析原理:等权 vs 优化
相比简单的等权配置,优化后组合往往能在相同风险水平下获取更高回报,且通过量化框架降低主观判断失误。接下来我给大家做 等权 vs 优化 的具体分析。
2.1 “雨露均沾”派:等权平均分配
核心玩法:每只股票都分到同样的钱,就像给每个孩子发相同数量的糖果。
优势:
- 操作简单,手机1分钟搞定;
- 避免被某只暴雷股坑惨(比如去年某大药厂两天跌60%)。
缺点:
可能错过超级牛股(2017年你平均买BAT,腾讯的涨幅会被另外两家拖累)
实战表现:研究显示:2010-2020年标普500等权指数年化收益8.7%,比市值加权指数高1.2%,但2021年元宇宙泡沫破灭时多跌了5%。
2.2 “精准打击”派:AI智能优化
在现代投资中,组合优化通过 均值—方差理论(MPT)和有效前沿方法,帮助投资者在“预期收益”与“承担风险”之间找到最优平衡。
黑科技原理:
- 通过”智能天平”算法(原MPT理论);
- 自动筛选”赚钱能力/波动风险”比最高的股票;
- 重点配置2-3只强势股形成赚钱突击队。
2.3 实战效果对比
以2023年美股七巨头为例:
指标 | 平均分配派 | AI优化派 | 变化趋势 |
---|---|---|---|
年化收益 | 63.05% | 105.56% | ↑🚀42.51% |
波动率 | 23.98% | 37.05% | ↑💣13.07% |
性价比指标 | 2.63 | 2.85 | ↑🔼8.4% |
重点解析:
- 收益暴涨密码:AI给英伟达(NVDA)配了28%仓位,元宇宙(META)给了22%;
- 代价:遇到板块回调时(如2024年1月AI股大跌),组合波动堪比坐过山车;
- 适合人群:能承受20%以上波动的激进投资者。
具体表现差异:
组合 | 预期年化收益 | 年化波动率 | 夏普比 |
---|---|---|---|
等权重 | 63.05% | 23.98% | 2.63 |
优化(Max Sharpe) | 105.56% | 37.05% | 2.85 |
收益提升:+42.51 百分点,源于优化对 NVDA、META 的重度配置;
风险放大:波动率增加 13.07 百分点,因资产选择更集中;
风险调整后表现:夏普比提升 ~8.4%,证明每单位风险带来更多超额收益。
2.4 原理小结
- 风险–收益权衡:高回报标的往往伴随高波动,优化在收益提升的同时,也需承受波动增加;
- 分散 vs 集中:优化组合将放弃部分分散优势以赢取更高回报;
- 模型假设局限:输入(收益、协方差)估计误差会影响结果,需稳健性检验与约束管理。
三、手把手教学
下面分三步,为大家逐一剖析如何在用 Python 搭建一个完整的“抓数据→算指标→调模型”流程。
3.1 数据获取与清洗
- 工具选型:采用
yfinance
,支持多只股票一次性拉取历史数据。 - 关键思路:拉取 调整后收盘价(考虑分红拆股),并使用前向填充
fillna
处理偶发缺失。
import yfinance as yf
tickers = ["AAPL","MSFT","AMZN","GOOGL","META","NVDA"]
data = yf.download(
tickers,
start="2023-01-01",
end="2024-12-31",
auto_adjust=True # 自动调整价格
)["Close"].fillna(method="ffill")
auto_adjust=True
可自动将拆股、分红体现到价格中,避免后期手动调整。
3.2 计算预期收益与风险
- 预期收益:用历史日收益的年化平均估算,等同于
期望收益 = 日收益率均值 × 252
。 - 协方差矩阵:样本协方差刻画各股之间的联动性,风险模型可选基础样本、指数加权或收缩等方法。
from pypfopt import expected_returns, risk_models
# 历史均值法:年化期望收益
mu = expected_returns.mean_historical_return(data)
# 样本协方差:计算日收益协方差后年化
S = risk_models.sample_cov(data)
3.3 构建模型并生成最优组合
- 有效前沿框架:基于均值—方差目标,调用
EfficientFrontier
类自动求解最优组合。 - 最大化夏普比:即在剔除无风险收益后,使“超额收益/波动”最大。
from pypfopt import EfficientFrontier
ef = EfficientFrontier(mu, S)
raw_weights = ef.max_sharpe() # 最大夏普比
clean_weights = ef.clean_weights() # 清除微小权重
3.4 优化驱动内因
在本案例中,算法给 NVDA 配置了 56.78%、给 META 配置了 36.02%,而基本忽略了 AAPL、AMZN、GOOGL、MSFT。
均值—方差权重转移
均值—方差优化会自动将资金往“回报/风险”比更高的资产倾斜。

集中度与分散度的取舍
- 好处:高度集中在优质股票上能带来更高收益。
- 风险:集中度高意味着如果某只重仓股大幅下跌,组合也会受到较大冲击。传统的分散投资可以平滑单一股票的极端波动。
3.5 优化性能对比
- 预期年化收益率提升:优化后组合的预期收益由 63.05% 提升至 105.56%,增加了 42.51 个百分点。这主要得益于将更高预期回报的股票(如 NVDA、META)加大权重。
- 波动率增加:年化波动率从 23.98% 上升到 37.05%,说明优化组合风险也同步放大,因为权重集中在波动性更高的资产上。
- 夏普比率提高:风险调整后收益(夏普比)从 2.63 提高到 2.85,表明新增收益完全补偿了额外承担的风险,风险调整效率更高。

3.6 权衡与后续建议
集中风险
- 优势:充分挖掘最具alpha潜力的个股。
- 劣势:缺乏其他资产的“缓冲”,单只股票波动主导全盘表现。
可行对策
- 添加约束:例如对每只股票设置最高 30% 的权重上限,或对低权重股票设置下限,以防止权重过度集中。
- 扩大标的范围:加入其他行业、债券或国际市场等资产,以降低组合整体波动。
定期再平衡与稳健性检验
- 再平衡:定期调整至目标权重,防止权重漂移。
- 稳健性测试:改变估计窗口、风险厌恶参数或协方差模型,检验结果稳定性。
优化后的组合在风险调整后收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提升(夏普比提高约 8%),实现了均值—方差优化的预期目标。但前提是你能接受更高的波动率。如果想进一步降低集中风险,可以在优化过程中加入行业/单只股票权重约束或扩充投资标的,然后再次优化。
四、观点总结
AI 智能配仓让你比盲目买买买更有底气。用简单的Python库,几十行代码就能算出最适合自己的“牛股狂欢”组合,再通过对比验证效果。想玩得更稳,就给组合加点“护栏”——行业、权重上限或多样化,就能在追求收益的路上既爽又安全。
- 预处理、估算、优化、回测:四步走;
- 优化组合提升夏普比,但要注意集中风险;
- 约束、再平衡、多模型:稳健优化的三大法宝;
- 欢迎动手实操,改换股票池,创造属于你的最优配置!
本文相关代码已在 Google Colab 实测通过,下载即用。祝大家都能在股海里把“风险”当鱼饵,“收益”当鱼获!

如需源代码,请留言索取。
阅读到最后,希望这篇文章为您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实用的知识!如果觉得有帮助,请不吝点赞和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。祝您投资顺利,收益长虹!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任何疑问,欢迎留言,我会尽快回复!
本文内容仅限技术探讨和学习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Be First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