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我终于抛弃了花哨指标,靠这简单方法稳定盈利!来自一个程序员的投资心得分享

作 者:老余捞鱼

原创不易,转载请标明出处及原作者。

写在前面的话:真正有效的,往往是简单的。一位程序员出身的投资者在Reddit分享了他的感悟:他曾耗费心血编写了上万行代码来分析各种指标,最后却发现它们并不可靠。让他实现稳定盈利的,竟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方法——盯住价格反复“打架”的关键位置。以下是他的核心心得。

这是我在逛Reddit时无意间看到的一篇币圈投资者的故事,作为以程序员为主业的他,在这篇阅读量很大的文章开头写下这句话:

交易的本质,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理解市场在说什么

下面我会以第一人称来讲这个故事:

我曾是技术指标的忠实信徒。EMA、RSI、MACD——我的图表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线条,看起来像一幅现代艺术画。

直到我编写代码回测了数百种策略,才发现一个残酷真相:这些指标长期来看根本赚不到钱。

今天,我就揭开这个交易圈不愿面对的真相,分享让我真正开始稳定盈利的方法。

一、为什么漂亮指标不赚钱?

第一,它们永远慢半拍。

你想啊,当均线金叉出现的时候,行情早就涨了一大截了。等你看到信号冲进去,基本就是接盘侠。RSI喊“超买”,你以为要跌了,结果价格可能继续往上冲,根本不理你。MACD的背离看着挺高大上,但在实战中,它经常来回“抽风”,让你止损不停,钱包空空。

第二,它们没法告诉你市场在“想”啥。

指标只是根据历史价格算出来的数学公式。它们不知道多空双方在哪个位置正在激烈搏杀。它们只能告诉你“过去发生了什么”,却没法预测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”。这就像是你拿着一张过期的地图去探险,能不迷路吗?

第三,它们让止损变得像猜谜。

用指标交易,你经常不知道该把止损放在哪儿。放太近,容易被打掉;放太远,又怕亏太多。最后往往是凭感觉,或者随便设个数字。这不叫风险管理,这叫“碰运气”。

所以,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回测后,我终于醒悟了:指标可以当助手,但绝不能当老板。

二、让我翻盘的简单力量:关键价位

当我放弃复杂的指标,把注意力转向关键价位后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支撑位”和“阻力位”,一切都变了。

这不是什么玄学,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。它其实就是市场“有记忆”的地方。价格曾经在这里涨上去过,或者跌下来过,说明这里有人愿意买,也有人愿意卖。这就是多空双方交战的“战场”。

当我把注意力从那些飘忽不定的指标,转移到这些实实在在的价格水平线上时,我的交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

1. 止损变得简单明了

以前用指标,止损点位全靠拍脑袋。现在呢?简单粗暴!我的止损就放在关键水平线的外侧一点点。

比如,我看好的是一个支撑位,那我就在支撑位下方挂止损。

如果价格真破了,说明我的判断错了,赶紧跑。

如果价格在支撑位附近晃悠,甚至假突破一下又回来,那我的止损还是安全的。

这就像打仗,你得有个明确的防线,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乱跑。

2. 预期变得清晰可控

在关键水平线附近,我知道市场可能会发生什么。

是价格被“吸住”了,还是被“弹开”了?

是先向下“扫荡”一波再反弹,还是直接突破?

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和预判的。我只需要盯着这些“战场”,等待信号出现就行。指标给不了我这种清晰的画面感。

3. 风险回报变得稳定可期

这是最关键的一点。我给自己定的铁律是:风险1,回报至少2。 也就是说,我冒1块钱的风险,目标是赚2块钱。

在关键水平线附近,这个比例很容易实现。因为止损距离短,而潜在的上涨空间大。有时候遇到特别好的机会,我甚至可以把目标设为1:3,甚至1:5。但基础一定是1:2。这样即使偶尔亏几次,长期下来也能稳赚。

对比维度指标交易水平线交易
止损设置模糊,靠感觉或固定点数清晰,基于关键价格水平
市场预期只知道“过去发生了什么”知道“现在正在发生什么”和“接下来可能怎么走”
风险回报比不稳定,经常1:1甚至更差稳定,基础1:3,有机会做到1:5+

4. 仓位大小,跟着市场“呼吸”走!

我不喜欢用固定的金额或百分比来开仓。我用的是波动率,具体来说,就是“平均真实波幅”(ATR)。

每天我会计算一下市场的波动有多大,然后根据这个数值来决定我的止损幅度。比如,当天的ATR是100个点,那我就给我的交易留出10-15个点的空间作为止损。

这样做的好处是,我的止损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,完全贴合市场的实际波动情况,而不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。

三、我的实战案例分析

让我用一个最近的实际例子来说明:

在这张图表上,你可以清晰看到价格多次在同一个区域反弹——这就是关键价位。当价格再次接近这个区域时,我入场做多,止损设在价位下方,目标则是上方的另一个关键价位。

结果如何?风险回报比轻松达到1:4,而且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复杂指标。

传统指标与关键价位对比

为了更直观,我总结了两者的核心区别:

特点传统技术指标关键价位法
时效性滞后,跟随价格同步,与价格同步反应
主观程度高,不同人有不同解读低,价位明确清晰
止损设置模糊,基于概率猜测明确,基于市场结构
学习曲线陡峭,需掌握多种指标平缓,核心逻辑一致
长期稳定性差,需要不断优化参数好,市场记忆长期有效

拥抱简单的力量

回测告诉我指标不行,实盘告诉我关键价位行。我仍然偶尔瞥一眼指标,但它们现在只是助手,而不是驾驶员。

我真正的依靠是关键价位——价格曾经反应过的地方,我的止损可以隐藏的地方,我知道接下来该期待什么的地方。

这种方法的美在于它的简洁性。你不需要昂贵的软件或复杂的公式,只需要一张干净的价格图表和识别关键位置的能力。

最后,这位程序员老哥写到:

我花了无数时间和金钱才明白一个道理:在交易的世界里,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。那些复杂的指标,听起来很厉害,但实战中就是不给力。真正能让你持续赚钱的,是那些被市场反复验证过的“价格关卡”。盯住它们,管住手,做好风控,剩下的交给时间。

观点总结

本文通过这位程序员老哥的亲身经历,揭示了技术指标的局限性,并分享了关键价位交易法的优势:

  • 指标滞后性:技术指标总是慢于价格变动,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信号
  • 关键价位的优势:市场在关键位置有记忆,能提供明确的入场、止损和盈利目标点。
  • 风险控制:结合波动率设定止损,使风险与市场节奏保持一致。
  • 实践验证:通过实盘案例和对比表格,展示了关键价位法的实战效果。
  • 简洁有效:交易不需要复杂指标,识别关键价位即可提升交易绩效。

关键词

#交易技巧 #量化交易 #关键价位交易 #止损策略 #风险控制

感谢您阅读到最后,希望这篇文章为您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实用的知识!如果觉得有帮助,请不吝点赞和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。祝您投资顺利,收益长虹!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任何疑问,欢迎留言,我会尽快回复!


本文内容仅限技术探讨和学习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
Published inAI&Invest专栏

Be First to Comment

    发表回复